規劃取向
宜蘭舊城的城市發展定位不明 vs.
超越宜蘭市格局,從地域發展角度重定位舊城人文價值;確立其作為大宜蘭「人文創生引擎」之積極性功能與角色,與「宜居慢活」人文城市願景。
舊城的人文城市特性,向來凸顯於歷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及至今保有高密度且具代表性的歷史空間與傳統生活遺緒。然而,其政治中心角色早在縣政府南遷後完全退位,並因老城空間結構條件不利現代商業競爭而經濟衰退。唯一僅存的歷史文化中心地位,卻長期停留於光環象徵,而未能在地域發展中扮演角色,發揮功能。
顯見的,在前一波「開發導向」城市發展場域中,舊城已失去其原有的城市功能與角色,且至今定位不明。然而,在現今台灣與全球城市的競合新趨勢中,已從「文化」拉開一條全新的場域;文化不僅是迎向多元共生的在地自明根基,更以多面向開展的文創產業、體驗經濟而成為城市競爭力的實體與表現。此一兼具「在地自明」與「外向接軌」的文化治國、文化主導的城市治理,現已成為邊陲或弱勢地域的主要更生策略之一,亦是創生歷史城市的主要軸線。
近卅年宜蘭向以「文化立縣」著稱,並已累積多面向人文創生經驗,此刻正需以此為立基,重新檢視宜蘭舊城的整體發展條件,並超越宜蘭市區的框架,而從大宜蘭地域發展之角度,積極銜接整體大環境的「新」發展趨勢,賦予人文城市的現代性價值與意義。將其無可取代的人文歷史象徵性價值,轉化提升為大宜蘭「人文創生引擎」,在整體地域發展中發揮積極性功能與角色,落實「宜居慢活」的人文城市願景。
歷史文化象徵價值與市民生活接軌的必要性 vs.
登錄「舊城文化景觀」,推動「舊城生活博物館」;以跨單位、領域的資源整合,全面性、計畫性展開民眾參與的活性保存與文化創生行動。
舊城雖具有不可取代的人文價值,卻同時存在著保存維護的困境。今天,大量人文史蹟和歷史空間仍在陸續消逝,或因長期閒置而加速頹毀。相關歷史研究有待轉化與市民生活接軌,常民記憶及生活地景受到忽略,傳統技藝和經營面臨存續危機。在歷史空間保存方面:由於城內的土地與建築多屬私人產權,政府財力困難全面徵收、補償或整修維護,加之,居民因長期停滯發展而較乏積極經營意願,以致多數待機以求改建或變產;凡此皆提高溝通、共識困難度,使保存維護相關機制不易推動與落實。未來若繼續由政府主導保存維護,成效必然有限。
對此,應超越歷史空間「點」的保存,而加強「面」的經營。銜續97-98年「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報告」,重新確認舊城之「文化景觀」價值,積極推動「宜蘭舊城文化景觀」登錄。並特別重視文化景觀之多元涵構與整體性,以及,社群維繫與民眾參與之精神。將原本的歷史文化城市象徵,轉化為,可永續的城市經營、可參與的市民行動。以跨單位、領域的資源整合,全面性、計畫性推動人文景觀活性保存維護措施。
此外,更須超越政府主導,而結合市民行動的活性保存與維護。回應「以人文景觀支持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保存社區內的社群和文化結構,建立一個社區參與文化景觀保存維護的架構,讓社區成為文化襲產和自然資源的守護者:結合跨單位資源,積極輔導、提升傳統產業;賦予人文創生價值,以促進傳統生活與相關活動的主體、自明性」(引自96年台灣的文化景觀作業準則-草案);建議於人文城市再生之啟動階段,以推動「舊城生活博物館」,作為文化景觀與城市再生的先導行動策略。一方面建立舊城為「說故事城市」、確保整體人文環境基盤,同時作為,與市民生活和生計多面向接軌的創生行動參與機制。
相關的保存維護及文化教育推廣、民生與產業…等工作,以及相關之空間改善與公共建設,則在前述文化景觀與生活博物館架構下進行。包含:1.以閒置土地與空間、街道、公共設施、景觀風貌...之使用內容、強度、性質、品質之調整或強化措施,進行人文城市再生及文化景觀保存目標之城市空間再結構。2.常態推動之保存維護事項:1)文資法之指定、登錄及相關保存護措施。2)都市計畫之保存區劃設,及保存維護觀點下的計畫檢討調整。3)開發計畫之區位、內容與開發方式的檢討調整。4)歷史與軼事的採集研究與出版。5)各類文化資產在教育及推廣方面的運用與活動辦理。
回應既有的城市發展問題 vs.
以文化景觀的活性保存為基點,引導城市產業與空間的結構性調整、與公共設施再整備;以「慢活產業」為「宜居城市」的基礎,活化在地生活。
總整當今之城市發展問題,有四大面向:1.產業經濟:商業活動外移,傳統產業凋零,城市經濟蕭條。 2.社區生活:人口停滯成長及老齡化、並持續外移。商業及信仰組織雖較活絡,但傳統社會網絡式微,社區意識較弱。街後巷弄明顯空洞化。3.空間機能--老城共通的三缺、兩失:1)缺開放空間、缺綠環境、缺社區公共空間。2)道路功能失靈-城市活動失序、建築頹舊失修-巷弄成為死角。 4.地景風貌:分散、淹沒在失序城市中的歷史象徵與生活地景,生活地景受到忽視,具傳統特徵的非正式經濟活動被視為進步城市與風貌景觀的負面因子。
未來以文化主導發展的人文城市再生,將以文化景觀的活性保存為基點,推動與市民生活和生計多面向接軌的創生行動,來統合回應既有的城市發展問題;引導產業與空間的結構性調整,活化在地生活。以下分述四個行動方向:
1. 推動「慢活產業」:發展文化保存與教育、產業兼容並蓄的「人文城市經濟模式」,作為城市永續發展的基底-- --
銜接當今文創產業、環境教育、體驗經濟之發展趨勢,政策性注入人文產業,創造多面向就業環境,引導民間的多元生計活動。
提升城內既有的醫療機構,發展結合養生、健檢…等之醫療觀光產業,與文創、環教、城市旅遊產業共構宜蘭舊城的「慢活產業」體系。
以文創產業、體驗經濟的發展,及其開展的生活、生計具體事項,來促進民眾對人文價值轉化、經營的理解與想像力,提高集體認同與持續、自發的行動。
2. 推動「宜蘭舊城生活博物館」:以「說故事城市」的建構與經營,拉開慢活產業的市民參與機制,作為人文城市活化發展的現階段目標與行動策略-- --
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漸進連結歷史空間經營地點、以及市民生活和人文經營事項;逐步建立--整合起教育、生活、產業的「現生」、「活性」文化空間-經營網絡。
配合舊城節慶與生活節奏,以主題性的「事件」,將相關的歷史空間「故事地點」、與具有文化經營之窗口/平台角色的「核心館」或「次核心館」、生活場域…串連起來;結合環境教育、城市旅遊及相關服務業,共構發展。帶動具舊城特色的體驗經濟、活動產業。
因應市民、社區及民間組織的參與:由政府及核心館,依循計畫性推展的主題與事件,而針對特定社群範疇,目標導向的,給予日常性的輔導。
一方面促成文化保存與教育、產業兼容並蓄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引導城市生活環境的空間改善提升,促進市民參與的城市經營。
3. 城市空間的結構性調整,與公共設施再整備:以「宜居慢活城市」為出發的城市道路系統與社區空間網絡的建置-- --
從人文城市永續經營、文化景觀維護、舊城生活博物館經營的角度,重新確認或調整城市街道功能定位。以「慢行城市」為長程願景,漸進建置慢行網絡,作為「宜居慢活」的城市發展基礎。
城市街道機能的調整,須考量文化景觀涵構,在不違背保存維護與風貌再現的原則下進行。
整體公共設施;將結合文創產業引擎基地,以及交通系統調整之停車場與巷弄閒置空間、歷史空間活化等措施,循續針對街廓內部,同步、漸進補強。
4. 建立「舊城人文空間經理模式」:積極回應地景型「宜蘭舊城市街空間」歷史空間,以及「現生」之街道人文生活地景-- --
以「舊城人文空間經理模式」,來回應地景型「宜蘭舊城市街空間」歷史空間,以及「現生」之街道人文生活地景。引導相關空間行動。
以文創產業之先導基地為核心區位,優先擬提機能及風貌提升之行動方案。作為「舊城人文空間經理模式」之示範性案例。
常期則擬訂「人文主導」的「城市再生-空間發展原則」。並納入都市設計準則、文化景觀之「保存及管理原則」。
因應再生行動之滾動性、高度整合及目標管理需求 vs.
將人文城市再生與文化景觀之活性保存,提升至縣政及城市治理的層次。制定短中長程目標,以政策性、計畫性持續推行。
人文城市的再生行動,是在創造一個市民與城市同步轉化,從地方認同到活化發展,朝向人文城市永續經營之終極目標,的集體創生過程。
總整前述,整體再生行動的推動執行具有下列特性:1)軟硬體兼備、且交互帶動的多面向行動 2)長時間之循序推動與漸進發展過程 3)政府和民間的主從交互關係 4)跨政府單位的行政和資源運用。因而,凸顯政府在行動過程中的「政策引導和目標管理」功能與角色。並格外需求一個,以城市整體發展為觀照,具有協調、整合與目標管理之統合權責的常態運作機制。
此外,由於目前正在辦理「宜蘭市都市計劃通盤檢討」,因此,此刻需及時確認「宜蘭舊城人文景觀」的人文資產定位,並將城市再生願景融合於文化景觀之「保存及管理原則」、「保存維護計畫」、「活化再利用計畫」,與舊城再生行動計畫,一併納入都市計畫檢討之範疇。
建議政府:
建立跨單位、資源整合的統籌推動機制,常態運作。
擬定年度實施計畫,由統籌機制主導推動。引進專業團隊,作為統籌機制的執行幕僚。
建立並落實整體城市風貌管理及文化景觀保存維護機制:積極推動文化景觀登錄,制定景觀風貌、街廓活化原則及相關措施。
本案因應:
擬提人文城市再生之「空間發展願景構想」,近期可行之「先導行動方案」,並初步操作市民參與的可能模式。
完成「文化景觀登錄提案表」,並針對歷史空間、人文景觀之保存維護,擬提都市計劃通盤檢討、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相關措施之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