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鍾何祠堂-3

雙姓源由

鍾何祠堂之所以祭祀雙姓,乃源於何秋金娘家無後而招贅鍾娘養,故祠堂內鍾、何兩姓合祀,其子孫本繼嗣「鍾」與「鍾何」,但現僅承嗣單姓鍾。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鍾何祠堂-2

歷史沿革

鍾何祠堂瑞蘭堂之興築為源於鐘家第16世祖鍾阿宗(本名鍾朝宗)與其弟鍾阿壽(本名鍾壽攁)二人,雖早年失怙(其父鍾娘養早逝)但在其母何秋金之理財執管下,經營米業(即鍾德合碾米廠),而為宜蘭巨賈,故於大正10年(1921)聘請大小木作師父居成師、火東師火西師及剪黏匠師阿元師等人興建祖厝於此,作為家族祠堂與成員居所。興建初始,佔地廣闊,除建築主體外,其餘空地皆為庭院。之後隨著成員擴增,昭和6年(1931)再於祖厝前方龍邊增建7間起之一條龍式住宅(今舊城北路70巷32號)。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鍾何祠堂-1

基本資料

位置:舊城北路70巷21號
建築時間:大正10年(1921)
土地使用分區:宜蘭市都市計畫住宅區
現況:現存建築之三合院格局、屋架、牆身之保存尚佳,但屋頂毀於民國51年(1962)之歐珀颱風。
類別:家廟祠堂

出處:宜蘭市志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碧霞宮-2

歷史沿革

碧霞宮之設立與鸞堂及勸善局有密切關係。西元1895年日本治台之初,宜蘭仕紳不甘受日本統治乃延請新民堂扶鸞而得「宣揚忠孝,感化人心,勸人向善為要,不必回鄉」之神喻,故在陳祖疇等17人發起下,於明治29年(1896)在坎興街創立「坎興鸞堂」以敬祀岳武穆王,做為忠孝節義之範本。同時「勸善局」莊贊勳等10人,有意與「坎興鸞堂」共建廟堂,以宣講四維八德,進而喚起民族精神,故由蘭地首位進士楊士芳號召建廟事宜,明治30年(1897)始購地興工建廟,至明治32年(1899)正殿落成,計花費4500圓,並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而定名為碧霞宮,同時將「勸善局」併附於宮內。

因此碧霞宮除作為精神教化及民間信仰外,尚有鸞堂與勸善局宣揚教化之功能,故有宣講堂之成立。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碧霞宮-1

基本資料

位置:城隍街52號
建築時間:明治30-32年(1897-1899)
土地使用分區:宜蘭市都市保存計畫
現況:現存碧霞宮僅正殿為原貌(屋頂除外),其餘多已改建整修過。民國86年(1977)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類別:傳統寺廟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蘭陽無盡會社


台灣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蘭分行

原係民間儲蓄組織,其前身為民國四年成立的『臺灣無盡株式會社』及『大正無盡株式會社』,前者於民國九年為 『臺灣勸業無盡株式會社』購併,後者於民國十五年為『臺灣南部無盡株式會社』購併,後陸續發展,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時,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臺灣勸業無盡株式會社』、『臺灣南部無盡株式會社』、『東臺灣無盡株式會社』、臺灣住宅無盡株式會社』 等四家合會性質之機構,於民國三十五年九月一日將上述四家會社合併改組為『臺灣無盡業股份有限公司』,嗣復於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三十一日前接受『常盤土地株式會社』併入清算,而於民國三十六年六月改稱『臺灣省人民貯金互濟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於與民間合會性質相似,迄民國三十七年一月奉財政部核准更名為『臺灣合會儲蓄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年銀行法修正公布實施後為配合政府整體經濟政策,奉准自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一日改制為『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我國首先創制成立,以提供中小企業融資與輔導為宗旨之專業銀行。政府推動臺灣為亞太營運中心,促使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本行為順應蛻變的金融環境,遂於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二十二日轉型為民營銀行。

資料來源:http://hipage.hinet.net/co.asp?q=26eec9e842b5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鄂王社區-8


姓呂仔底與姓潘仔底

呂姓聚落位於現社福大樓南側,原由呂阿秀(呂川長祖父)一代從員山三阄仔搬來,一度落居於現水利會處,當時日本政府因徵收民宅設建水利會,改定居於現社福大樓一帶,當時四周均為農田,連電力公司都尚未興建,無人居住,故稱〝新厝仔底〞,又叫〝姓呂仔底〞。舊時光明寺祖師公由呂氏家族割香而來,後又捐地蓋廟,在地方傳為佳話。

潘姓家族姓位於現光大巷內,分為二宗支,比鄰而聚,曾榮華一時,潘宅廣場曾節慶時聘請戲班樂師搭台表演,可見一斑。兩潘家聚落各有一口水井,一座現已復原,另一井已封埋,現仍留有過去壓艙石路面遺跡及舊時洗衣石桶,而祖傳建物現仍保存完整,已有百年歷史。昭應宮興建時部份建廟工人居住附近一帶,帶動後來工匠等相關產業聚集於此。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鄂王社區-7

城內、城外


現舊城西路為清時城牆所在,日治時期拆除城牆改正為道路,故有「城內」、「城外」之稱。城內外原有大溝渠(即清護城河)作區隔,現今楊士芳紀念館東側以前是「城內」,為以商業為主的聚落;電力公司西側以前是「城外」,為以農業及工匠為主的聚落,可以看出早期城市發展的區域生產型態之差異。

早期先民生活困苦,常有孕嬰幼童夭折,多數埋葬在此城腳一帶,故稱「囝仔埔」,每年農曆七月並舉行「囝仔普」,日治時期此處改建為日本宿舍區,為日僑眷屬之私人住所。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