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鄂王社區-6


屠宰場

日治時期禁止民間私宰,便於管理及環境衛生,設立家畜屠宰場,民間俗稱「豬灶」。早期舊豬灶在現今楊士芳紀念館旁,後來使用量增加改建於現在的社福大樓處,當時由民間集資興建,供官方管理,屬於〝民辦公營〞,並於入口廣場設立「畜魂碑」。後來因噪音及環境衛生考量遷除,改建為「社會福利大樓」。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鄂王社區-5


電力公司

現今電力公司為日治時期的「電氣會社」,兼具火力發電及辦公的功能,是宜蘭電力事業的發源地,所以此地一度命名為「光大里」,電力公司過去是「姓呂仔底」的故居,後來為了建電力公司,才遷移到「新厝仔」,位置在「豬灶巷」內。

最早電力公司旁都是苧麻田,無人居住,後來聚落形成,居民用水不便,電力公司亦曾於光大巷角引水出來供民眾使用。初期電力公司沒有圍牆,種苦勞盤樹作圍籬,後退縮邊界築圍長牆,拓寬光大巷路面交通並方便管理。二次大戰時電力公司曾遭美軍投彈攻擊,但沒炸成。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

鄂王社區-4


光明寺

光明寺為鄂王社區祭祀圈主廟,俗稱:「祖師公廟」,奉祀清水祖師,源分靈於福建安溪的清水崖,傳日治時期因鼠疫難醫,割香請奉淡水祖師公來,初為呂姓與潘姓的神明會,並沒有寺廟建物,後來國宅越蓋越多,祭拜、奉祀不便,有次神明會呂旺欉先生在酒敘中承諾捐地蓋廟,俗諺:『選舉就要鋪橋造路,喝酒會起廟』,即是如此典故。

光明寺於民國59年建廟,當時政府不准民間創建新廟,所以就以興建里民集會所名義向市公所申請,光明寺於每年農曆7月29日普渡,正月初六祖師公生日也是社區盛事,現在改為3年出境一次。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

鄂王社區-3

碧霞宮


本社區範圍原包括光大及鄂王兩里,至民國67年將兩里合併,由於本社區著名的碧霞宮主祀岳飛,岳飛死後追封為鄂王,因此取名為鄂王里,於92年12月7日成立。

碧霞宮建於1897年,為清領時期楊士芳進士所倡建,是台灣第一個奉祀岳飛的廟宇,廟地有500多坪,但後來因為四邊馬路拓寬的關係,廟地漸減。碧霞宮非常重視教化、救濟事業,以「扶鸞」濟世,早期在宜蘭各地「宣講」聖諭(皇帝的指示)。日治初期社會動盪不安,即倡設「勸善局」,救人無數。至今仍定期施棺、救濟及發放清寒獎學金,每晚都有專人指導讀經活動,方坤邕老師執教論語、孟子;林向榮老師教授宗教經書。

碧霞宮的「門生」制度非常具有特色,需要2名門生推薦,經審核通過後,始可成為它的門生,門生活動分成二種:一種是每個月初一和初十五日的扶鸞,另外是例行的祭典法會、誦經和讀經活動。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鄂王社區-2

偃空頭


早期水路貨運從烏石港航駛濁水溪,經東港、廍後轉宜蘭河至堰空頭處,貨船「駁仔船」可穿過「西門溝」(現西門路)行至西關廟、大眾爺廟下貨再分散到各地,「堰空頭」為宜蘭西門一帶民生經濟運輸重要的水運渡口。西關廟當時是坐東向西,後來才改成坐西朝東,經堰空頭運送來的貨物在西關廟和大眾爺廟間的碼頭上岸,由木板作的輕便車或挑伕等人力運輸,運送物品至宜蘭西門及員山各地。「堰空頭」之名為日治時期興建堤防時所造拱門形隧洞得名(現仍遺存),另為了建造公賣局(宜蘭酒廠)建廠方便運送建材,推算年代應該是民國前兩年,宜蘭酒廠是由林青雲先生設立的。

當時宜蘭河堰空頭及西門溝河道較寬,可行駛「駁仔船」貨船。小型的「鴨母船」則用於渡河載客、運菜挑肥用,載貨取砂的「駁仔船」則體型較大。西門溝從堤防的掩空頭經西關廟一直通到宜蘭酒廠後方,曾是清代到日治初期的重要交通孔道,日治中期以後逐漸失去功能,最後一艘宜蘭河的渡船為呂川長先生從五結鄉購得的鴨母船,後被大水沖走;約民國85年時,水溝地下化,西門溝也因道路拓寬覆蓋成為西門路,堰空頭的河運歷史終於畫上句點。



資料來源:http://ewang2009.wordpress.com/%E8%80%81%E5%9C%B0%E6%96%B9%E8%A6%8B/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三結仔街教會-2


教會建築特色

三結仔街教會為磚造之西洋古典式建築,其分別以鐘塔、尖頂及十字架等元素,塑造出教會建築所具有之高聳向上、直達聖靈之特性。建築物中央為三層高之方形鐘塔,鐘塔屋頂為四角攢尖頂,上置十字架,因其高度及特殊造形而成為當時宜蘭街之一重要地標。
  
拱形入口位於塔樓下方,其上設有矩形窗及女兒牆,女兒牆之四個角落則以小尖塔作為收頭。挑高之禮拜堂主體牆身則設有拱形窗,屋頂為二坡斜頂。整體而言,型式簡潔,但已成功地表達出宗教建築所具之獨特性。 





資料來源:http://mookyilan.ilccb.gov.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1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三結仔街教會-1


三結仔街教會(今宜蘭基督教長老教會)為馬偕牧師於光緒年間(1883年)所設,明治37年(1904年)加拿大長老教會之《中會議事摘要》中所紀錄之宜蘭地區兩堂會,其中之一即為轄有10所教會之三結仔街堂會,而三結仔街教會即為其本會。另一堂會為下轄所教會之打馬煙堂會。
  
三結仔街教會,在設立之初僅對平埔族噶瑪蘭人傳教,後因族群人口外流而減少,故亦廣收漢人信徒。當時教會會址時常遷移,並不在今日新民路會址。直至大正3年(1914年)得偕田當先生捐獻土地,及加拿大婦人獨資捐獻建造佔地50坪之教會,並於大正5年(1916年)落成,命名為「讓安韓達禮拜堂」,之後教會始固定於現址。


資料來源:http://mookyilan.ilccb.gov.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1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宜蘭舊城文化相關書目

計畫名稱
100年宜蘭舊城再生暨城鄉風貌再塑計畫
工作項目
規劃圖資匯整
工作重點
宜蘭舊城文化相關書目
主要內容
1.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台灣私法,第一卷下,台灣銀行
3.          李建興,2003,時代變遷下之「北管」藝術探討從宜蘭文昌宮及總蘭社談起
4.          呂錘寬,2002,台灣地區民族音樂發展現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
5.          林正芳,2003,宜蘭市志大事記上,宜蘭市公所
6.          林正芳,宜蘭市志大事記,宜蘭市公所
7.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2,宜蘭縣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續篇,宜蘭縣政府
8.          柯培元,1993,噶瑪蘭志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9.          吳依倫,2006,清代台灣地區文昌廟的調查研究,碩士論文
10.      吳明勇,2004,台灣歷史辭典,遠流
11.      陳淑均,1993,噶瑪蘭廳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陳進傳,1997,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書,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委託
13.      許楓萓,2003,清代明志書院研究,碩士論文
14.      陳照明,2004,清代噶瑪蘭儒學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
15.      郭嘉雄,1987,清代台灣書院沿革初稿,台灣文獻,第三十八卷,第二期,宜蘭文化中心縣史館
16.      鄭梅淑,1988,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碩士論文

2011碧霞宮祭典(二)

計畫名稱
100年宜蘭舊城再生暨城鄉風貌再塑計畫
工作項目
節慶現場記錄
工作重點
2011碧霞宮祭典()
主要內容
紀錄內容:
3.祭典空間及活動配置
4.祭典時城隍街使用狀態
5.民眾參與及交通狀況

特色筆記:

1.          碧霞宮為縣定古蹟,建築風貌維護良好。廟前有一頂棚廣場,具一定面積,使祭典進行獲得一安適場所,側邊並有容納辦食、放道具的岳武穆紀念館,使儀式進行得以井然有序、從容不迫。

2.          碧霞宮位於城隍街後段,平時交通量並不大。祭典時廟方利用廟前的城隍街,搭建酬神戲台。遶境隊伍在出發時,儀式人員亦可在廟前向神明行禮,較完整呈現傳統儀式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