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五穀廟-2

宜蘭五穀廟的特色


神明特色
神農大帝神顏獨特,身披綠葉,光身赤腳,手持稻穗,一副篤實莊稼形象及為民收割的喜悅模樣。神農大帝雖無光鮮亮麗外表,卻散發著勤奮、神功及親和的媚力,為世人擁戴。

廟宇特色
先賢的智慧、先賢的悲天憐人造就了五穀廟,五穀廟卻是匯聚英才、造就人才的神聖殿堂。

古蹟特色
200年來歷經清朝、日據、民國的洗禮,是本歷史書

文化特色
神農事績顯赫,諸如;
1.農業文化
2.百草養生文化
3.荼葉文化
4.身體力行文化

資料來源:http://20091121.yilan.emmm.tw/?ptype=n2p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五穀廟-1

宜蘭五穀廟的歷史


五穀廟始建於清嘉慶已已14年(西元1809年),由先賢簡東來、劉鐘、陳駿、吳表、林膽、陳一理等人呈請官方勒建神農大帝廟宇。迄今已歷經兩世紀,是宜蘭縣官廟之一,是古蹟也是世人信仰中心,200年歷史不容忽略,特簡述如下:
清嘉慶15年(1810)
廟宇坐北朝南,由通判楊廷理老爺動土興建。
清嘉慶16年(1811)
由湖南長沙市炎帝陵,請奉神農大帝神像入座。
清咸豐7年(1857)
木造廟宇遭強烈颱風侵襲受損,由先賢林啟動協同先賢黃遇春、林國翰及黃讚緒舉人議請通到白富謙老爺重建廟宇,原址改坐東朝西。
清咸豐8年(1858)
創立立春拜春牛習俗,每年正月十五舉辦迎春牛鞭春牛遊街活動,以警示世人必須勤奮。
清同治7年(1868)
開蘭進士楊士芳,還願先農壇。獻木彫神農大帝一尊及石珠10粒,並賜本廟名號「五穀廟」。
日治昭和5年(1930)
官派管理人蘇耀南接任,日方於廟門安奉石觀音。
民國35年(1946)
先賢曾仰南成立私塾院。先賢吳火爐成本廟藥草種植研究區,並以草藥濟世救苦。
民國54年(1965)
先賢林旺盛設立本廟文化資產保護區。
民國87年(1998)
前輩莊阿生、王允故創立固有保存文物「文獻研習會」,並完成本廟首部會顧典春秋傳。
民國98年(2009)
由管理委員會主委黃榮華主持廟宇改造增建計劃。



















資料來源:http://20091121.yilan.emmm.tw/?ptype=n2p
http://link.photo.pchome.com.tw/s12/p198207/451/133793492061/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中正社區-7

美食小吃

1.北門綠豆沙牛乳
北門綠豆沙牛乳,原是北門食品店,屬傳統的雜貨店,陳老闆人稱阿吳仔,在此經營五十年,而今已淡出,早起練身養生,店務由子女們接棒,早晨,子媳賣早點,午後女兒、女婿賣「木瓜牛奶」、珍珠奶茶、芋仔、綠豆沙、紅豆湯圓八寶粥,地利加上熱忱,門庭若市生意忙。

2.楊家三十年愛玉檸檬
手工精製愛玉子,加上檸檬汁,冰冰涼涼,酸甘甜仔…..酸甘甜,暢喝楊家檸檬愛玉,最是暑夏清涼享受。早年楊銘勳、楊國珍兩位親兄弟,合作搭檔輪班經營,販售地點由媽祖宮、台銀、聖後街,至今址宜蘭市中山路156號,已是三十年老字號,生意川流不息,雙手忙到不得停歇。前幾年銘勳退休了,國珍與其子女仍繼續為顧客調杯,另有百香果口味亦深受喜好,冬季以桂圓茶、金棗茶、薑母茶熱賣。

3.十六崁瓜仔雞麵
宜蘭市中山路154號,林信昌先生,人稱馬沙,三兄弟之中排行老大,左鄰是他的弟弟老三,賣好吃的饅頭、包子。林信昌生於1942年,今年正是六十足歲大壽,他的招牌賣點是「瓜仔雞麵」,精選良質雞肉,燉出美味,最後配以脆瓜與蔬菜,百吃不厭,口感絕佳。1965年林信昌自創好吃的口味,店裡五、六位人手,為饕客提供材料新鮮、貨真價實、經濟實惠的吃食服務,每日下午四時至翌日凌晨三時,另有意麵、排骨麵、豬肝麵,也頗獲老主顧讚譽。

4.老吳排骨酥麵
老吳,吳靖俊,三十一年次,老吳排骨酥麵,清而不膩。先炸好精選的排骨,再以冬瓜燉煮,頗讓饕客稱讚。老吳與老伴兩人伉儷情深,育有一子三女,兒子繼承衣缽,生意鼎盛。三千金皆有好的教育與工作,老吳遷來宜蘭市有二十多年,從事屠宰業也有二十年,對畜肉品很內行,轉投入傳統小吃業,甚能抓得住食客的胃口,縣內政壇重量級人士常是座上客。吳大維、鄺美雲「顛覆地球」電視節目曾來採訪,使其生意好上加好,忙得不亦樂乎。

5.阿茂米粉粳
阿茂,本名羅祈祥,在宜蘭市賣米粉粳五十年,十七歲就在市內到處熱賣,當時一碗五角錢,後來固定在新民路東門口,現今在聖後街110號自家五層樓門口,一輩子唯一專業販售米粉粳,養活二男三女,有博士、碩士,個個有成。阿茂米粉粳注重粳湯美味,精選甜不辣、黑木耳,加上當日新鮮篩製的米粉,依食客口味摻紅辣椒醬、馨油、香菜,暑夏以沙筍合煮最好吃,寒冬吃一碗立即補充熱能,蘭陽子弟離鄉去就業,返鄉多會來報到,吃一碗25元有人情味的宜蘭口味。的米粉粳。

6.阿菊刈包店
刈包:中式漢堡。但刈包要做的好吃,宜蘭市就要指名阿菊刈包店。阿菊姐接下公公奧松的廚藝秘方,製造出好吃的刈包。店址從文昌路遷移至崇聖街90號,已有50年的歷史。而阿菊刈包店的燒賣、排骨湯等產品也頗讓宜蘭的老饕食指大動。而店的傳承也交由第三代的女婿及女兒打拼經營,讓好吃的美食一代傳一代。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中正社區-6

重要產業

1.中山世貿大樓
中山世貿大樓為本社區內最高地標大樓,內有萬通銀行、統一證券、南山人壽、診所等相關行業。
對宜蘭市商圈而言,中山世貿大樓為第一棟綜合性金融、保險、證券大樓。為宜蘭地區的鄉親提供不少的金融服務,亦提供了在地青年的就業機會。

2.元富證券-宜蘭分公司
位於舊城北路的元富證券(股)宜蘭分公司成立於88年5月24日,前身為全弘證券(股)公司,營業至今已近12年。金融商品多樣化:股票、期貨、基金、權證、公司債券等,為國內前五大券商,擁有豐富的國際金融和證券投資實務專業人才,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及完整的研究資訊,提供蘭陽地區鄉親一個最佳的投資理財場所。

3.周昆海美術工藝社
宜蘭市聖後街216、218、218-1號,是專門販售祭祀佛道用具,頗有專業特色的佛具街,尤以手工繪製之「佛祖彩」最珍貴。 
周昆海先生十八歲時,自基隆暖暖遷來宜蘭市,繁衍三大房:周銅波、周順明、周勝順;先在城隍街,遷中山路,再遷今址聖後街,傳子孫三代,至今已八十二年歷史,民國九十年適逢周昆海先生一百歲冥誕,周家子 孫皆緬懷先祖創業功勞,用心經營,發揚祖業。


4.黃昏市場
黃昏市場是宜蘭市唯一在下午3點多至晚上7點多有開市的市場,故稱之為黃昏市場。黃昏市場的範圍在宜蘭市舊城北路位於中山路口至力新路口之間兩旁的商家,內含本里北門攤販市場。黃昏市場的貨色齊全,尤以現撈的魚貨最有特色。來來往往的人群,常將此路擠得水洩不通。尤其上班族的市民,更常來此市場光顧,此市場的商家,大都經營數十年以上,有口皆碑,且童叟無欺,所以此商圈能維持數十年而不墜。

5.日益木炭行(火炭波)
「木炭以前都是有錢人才使用,現在都被瓦斯等其他能源代替了,除了烤肉及其他燒烤食物,才會用到木炭。」經營50年木炭生意的長者火炭波說出木炭沒落的語氣。
木炭的使用雖然少了,但一袋袋的木炭卻需要人工慢慢的分裝,才能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所以賣木炭是個勞力又累人的工作。火炭波的小孩如此說著:「賺木炭的錢,不好賺。」也許再過久一點,真的有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木炭了,更不用提木炭的原木材料是相思樹木處理而來的。

6.中西醫療人才眾多
本社區因為地理位置,位於舊市區便捷之處與在大病院(宜蘭醫院)之旁,於近代駐有不少的中西醫療人才。如中醫有吳水謀中醫師,人稱宜蘭市第一位中醫師,專攻各種病症看診與收驚,且作育英才,教導後進中醫人才,桃李滿天下。又如林阿火中醫師專攻胃病與腳氣病和各種問診;及張焰煻中醫師專攻疔症、隱疾與飛蛇(帶狀皰疹)。可惜這些各大名醫,紛已作古往生,但在社區內仍有多家中藥房及傳人繼續發揚中藥傳統醫療
西醫有曾任縣議會議長和立法委員的邱永聰醫師專攻內科病症,與日本醫科大學畢業曾任陳外科診所之陳趾斯醫師專攻外科,又如台大醫科畢業的陳德茂醫師專攻耳鼻喉科,與翁受忠醫師專攻內科,本社區昔時中西醫療人才眾多,為當時醫療資源缺乏的蘭陽地區貢獻良多,雖以上各中西醫師逐漸凋零,但隨著台灣醫療教育普及與蘭陽子弟紛紛回家鄉奉獻醫療專長之時,有宜蘭市中西醫療人才眾多的美稱之中正社區,有賴新一代培育出的醫事專才繼續懸壺濟世、救世活人。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中正社區-5

歷史空間

1.坎興門(北門口)
清嘉慶十八年(1813)宜蘭城建構完成,周圍接近圓圈的造形,圓圈640丈,東西直徑、南北直徑皆約180丈,為當時全台各城之中最接近圓形的城池。宜蘭城在道光末葉改為石質城牆,依清朝往例,縣級城有四門,而宜蘭城多了一個小東門,作為緊急逃生之用。五座城門名稱及現址如後:
北門,坎興門,在舊城北路與中山路交叉口。
南門,離順門,在舊城南路上,今台銀前。
西門,兌安門,在舊城西路與文昌路交叉口。
東門,震平門,在舊城東路與新民路交叉口。
小東門,迎春門,在舊城東路與聖後街交叉口。
其中,北門口是宜市南區、溪南、花東等地,往礁溪、頭城、台北、基隆必經的孔道。

2.進士第
楊士芳,乳名文梓,字蘭如,號芸堂,五位兄弟中,排行第四,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屬狗)十二月初八(臘八)戌時(17-19時)誕生。父楊長有務農,祖父楊雀,原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後移居台灣宜蘭冬山柯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末遷居擺厘(今宜蘭市進士里)。同治元年(1862)考中鄉試舉人第168名,同治七年(1868)四十三歲考中三甲第118名進士,楊進士於1903年1月10日逝世,享年78歲。
楊士芳一生值得稱述的行誼:
一、 1868年高中金榜,是唯一的「開蘭進士」。
二、 1875年任仰山書院院長,辦教育培養人才。
三、 與李望洋等人籌建宜蘭孔廟,明倫教化。
四、 衛鄉護鄉,以宜蘭市岳飛廟為中心,取名碧霞宮。
五、 1895年,日本據台,士芳組「救民局」安撫社會民心。 
六、 進士第,是由楊進士於清德宗光緒11年(1885年)所創建的宅第,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3.黃舉人宅
開蘭舉人黃纘緒,生於清嘉慶丁丑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卒於光緒癸巳十九年十一月十日(公元1893年)享年七十七歲。
黃纘緒一生最榮耀的是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時年二十四歲是第一位考中舉人的噶瑪蘭子弟,所以被冠以「開蘭舉人」銜稱,彩繡旂旗,鼓吹陣鳴,風光熱鬧,聲動鄉里,啟發楊士芳志願,於田中望而嘆曰:「余何日得如是乎?」二十八年後,同治戊辰七年(公元1868年)楊士芳進士及第,人稱「開蘭進士」。開蘭舉人、開蘭進士前後輝映,又都在中正社區內,既是中正里也是全蘭陽的光彩。
清道光二十年的開蘭舉人黃纘緒旗杆硤,今存放在後裔世孫宜蘭市民代表黃定和新興路家後院內。今宜市孝廉里,名稱由來即是為紀念黃纘緒舉孝廉歸,黃舉人一輩子娶五妻;元配朱粉、林玉梅、林冬梅、張聯珠、賴月;生十三子;作楫、作棟、作樑、作楹、作銘、作福、作淑、作琮、作璜、作霖、作墉、作楨、作照,子孫繁衍,成就卓越。黃舉人宅今皆已拆除,片瓦不存,只能追憶,一在力新路上,一在新民路100巷友愛百貨前停車場。

4.游姓祠廟盛蘭堂
宜蘭縣內的家廟祠堂,游姓有五座,居各姓之冠。宜蘭市有二座:一座是聖後街一一八號「盛蘭堂」,屬「王 」(才游)血脈。稱「王 」係唐末王潮,於公元八九一年創建閩國,於今福建省境內,五代初,王氏後裔患難播遷,歷北宋、南宋、元朝,至明成祖永樂甲午十二年(公元1414年),王念八公自寧化遷入福建省詔安縣秀篆,念八早逝,遺子王先益改姓溤 ,稱 先益,所以一般通稱「王 」。
另一座在宜蘭市崇聖街八十三號「立雪堂」,屬「清游」(方游)血脈。
壯圍鄉壯六路三十九號,建於清道光年間的「追遠堂」,屬「王 」(才游)血脈。
員山鄉員山村博愛路35號「餘慶堂」,屬「清游」(方游)血脈。
冬山鄉太和村太和路七十號,亦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東興堂」,屬「清游」(方游)血脈。
閩國傳承五十五年,於公元九五四年覆亡,王審知之子王延政遷徙至金陵(今南京),幸未遭遇王孫被誅掠厄運,然迫於時勢,紛紛改姓以避禍,有改姓游,國破家亡,如魚游來游去;有改姓尤,以避災禍怨尤;更有改姓沈,與「審」諧音,以示王審知後裔;有改姓葉,如樹葉飄零,不知所止;王、游、尤、沈、葉原是同一血脈。

5.石敢當
在力新路16巷內,及聖後街158巷巷口處,各有一座石敢當的石碑,如不特別留意,很容易會忽略而過。它們正是宜蘭以往常見的街頭避邪物-石敢當。
石敢當:昔日農業社會,科學較不發達,人們往往將一些不能控制的災禍,不能解釋的現象,歸之於鬼邪作祟,尤其是巷弄入口、三叉路直衝處、橋頭、河岸、塘邊,由於易生意外事故外,更被視為不祥之地。於是人們便在這些地方立一個象徵泰山山神的石碑,以鎮邪煞,這就是石敢當的由來。
位於力新路上的石敢當較小,石碑略呈梯形,碑文刻有石敢當等文字,「石」字多刻一點,應是雕刻師神來之筆。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有石敢當會之信徒,前往祭拜。
而隱在聖後街158巷口裏的石敢當成長條型,但石碑上的獅頭浮雕,嘴中啣劍雙眼圓睜,形貌似乎更顯威猛。此石碑曾遭不明人士破壞,將整個基座移至旁邊聖后幼稚園內,經園內陳神父通報,在第十六屆里長邱明芳的處理下,方又移回原址。如今生活形態改變,昔日民間隨處可見的石敢當已越來越少。少數僅存的,也往往因街道拓寬,改道而被遷移或損毀,威猛的石敢當,面對歲月的侵蝕,不禁也要感嘆「有志難伸」。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中正社區-4

民間信仰概況

普濟寺

普庵祖師誕生於北宋末年,距今約九百年前,俗姓陳,名印肅,號普庵,是牧庵禪師之法嗣,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二世,初振化於袁州南泉山(江西省宜春縣)佛、道雙修,道場之盛甲天下。南宋孝宗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入寂有靈,凡有禱者其應如響,元初加贈大德慧慶之號,又稱慧慶禪師。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南康沙門宗於蘇州(江蘇吳縣)城西建慧慶禪寺,塑普庵祖師祀之,今普庵祖師廟正殿背底亦有配繪普庵組師圖像,道教稱普庵真人,民眾稱普王公。宜蘭市聖後街138號普濟寺(普王公廟)係宜蘭縣內唯一奉祀「普庵慧慶普王公」為主神之寺廟,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七日有慶典活動。
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雲南太和人董正官,號鈞伯,升任噶瑪蘭通判(如今:宜蘭縣長)拱普庵祖師來蘭陽參拜,四年後,即清文宗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受暗襲,董正官,死於大坡(礁溪鄉龍潭村),是清朝在噶瑪蘭第一位壯烈犧牲的地方行政首長。今宜蘭市神農路二段162號「先帝神宮五穀廟」有董正官的長生祿位(神主牌位)奉祀之。董通判後裔在普濟寺周圍附近定居,當地人稱「姓董城仔」或「城仔底」,通稱「普王公城仔」。

法蒂瑪天主堂
每一回經過宜蘭市聖後街164號,總不瞭解這法蒂瑪三個字是何意義?經探訪來宜蘭十多年的閩北人陳西滿神父,才明白法蒂瑪是歐洲葡萄牙的一個地名。天主福音傳到台灣宜蘭來,深信法蒂瑪奇蹟的神父與信徒們,便將聖後街的天主堂命名為:「法蒂瑪天主堂」。於是聖後街天主堂,泰山路天主堂,神農路天主堂,在宜蘭市鼎足而三。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中正社區-3

地名釋義

1、崁興里: 
昔稱坎興街或十六坎。在舊城北路、中山路及聖後街200巷間。傳昔有十六間店鋪因失火而毀,重建後稱崁興里,恐誤傳。據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街市志載:「坎興街,城北內,俗稱十六坎;此係原藉共十六姓自相婚配。」因此地名之起源應視為因婚姻關係結合而成者的住區。

2、文苑里:
舊城北路和聖後街之間,舊地名五崁仔地方,清代有進士楊士芳住此,故稱文苑里。

3、重健里:
在舊城之北,聖後街之間,舊地名普庵城、菁仔宅、豆菜城仔。原無人居住,因重建成街,故稱重健里:。

4、十六坎:
位於中山路上近北門口處,本區為入城必經之地,商旅繁忙,自古即為商家林立之地,因有16家商店緊臨,因之稱為十六崁。又云,一次大火燒毀16家商店,而稱十六坎。「坎」的定義:指一種混合住,商功能的住家--街屋,也是古厝的形式之一,它最大的特色特色是由一間間相鄰的房子所形成的,俗稱一間為「坎」,最著名的即是頭城的和平老街。

5、聖後街:
舊中央市場,原為宜蘭孔廟舊址。孔廟建於清同治7年(1868),歷時10年完工。孔子人稱至聖先師,本區位於孔廟之後方,因之稱為聖後,並以此為街名。

6、青仔宅:
位於崇聖街與舊城北路交會附近,因該處院落昔日四周種滿檳榔樹,檳榔樹,台語稱為青仔,因之稱此處為青仔宅。

7、豆菜城:
位於力行路,近北門攤販市場附近。因本區昔為豆芽菜種植、販售聚集區,因之稱為豆菜城。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中正社區-2

里名溯源 

本里位於宜蘭舊城內東北方,中正里內有楊家古厝青仔宅,高高細細的椰子樹,在社區屬「城市型」社區,大道路以商業經營為主,次要街巷多為住家,由中山路、舊城北路、聖後街三條路街圍成的A字型區域範圍。人才濟濟,以閩南河洛人為主體多數。

全里面積0.1237平方公里,於民國八十九年人口調查中正里有十四鄰二百八十三戶,八百四十名人口,男:三百八十八人,女:四百五十二人。

在清代屬於艮門範圍,意即東北方之意,乃因位於噶瑪蘭城東北方位,因之得名。

日治初期,仍廷舊制,昭和十五年(1940)十月二十八日,總督以府令第139號,公布宜蘭街實施市治,並將原來行政區改為十一個町,本區屬富町。 光復後,宜蘭市各里多重新定名,本里範圍原有重健里、文苑、崁興三里,民國67年宜蘭行政區域調整,將三里合併為一里,並以當時總統之名,取為中正里迄今。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中正社區-1

宜蘭市中正社區大事紀

依中正里的里行政區域,於民國八十九年(89)府民社字第七一五八九號正式成立中正社區。中正社區是宜蘭古城核心內10個里之中,首先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里。

民國第二庚辰年六月七日,國曆八十九年七月八日星期六,中正社區剛成立數天,即以高昂熱忱,果決的行動,籌辦古城巡禮半日遊活動,理事長邱明芳登高一呼,總幹事張瑞彬老師,即率隊一行十六人騎鐵馬遶巡,由設治紀念館出發,先瞭解蘭陽開發的歷史分期。而後至全台創設最早的酒廠-宜蘭酒廠與「甲子蘭酒紀念館」。接著至今武營街的軍隊駐紮地-武營。續至文昌街拱奉文昌帝君與武聖關公的「文武廟」。而後踏踵西門(兌安門)原址。往前至岳飛廟碧霞宮,景仰岳武穆王「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精神。接著至范、謝將軍站兩旁的城隍廟,再至拱奉李觀濤恩主,全台最早的鸞堂-新民堂。接著至噶瑪蘭廳(今衛生署宜蘭醫院)、孔廟舊址(今崇聖街停車場)。終而來到最能代表中正社區的「進士第」,「進士第」匾高懸,讓人緬懷楊士芳進士的志節精神。穿越「歷史長巷」,俯拜石敢當,來到北門(坎興門),車水馬龍,北上南下,最後來到擁有全台造型最優美的大成殿-宜蘭縣孔廟,至聖先師,德侔天地,道貫古今,二千五百多年前至今影響既深且遠。


資料來源:http://210.69.67.33/blog/a4827/communityAction.do;jsessionid=9BFEAF611CA25289223AA2D50611BF9E?method=doCommunity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