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台灣總督府宜蘭支廳附屬診療所-2

歷史沿革

本址原為清縣衙,現噶瑪蘭廳署及羅東司巡檢署所在。日人進城後改其為宜蘭之廳廳屬,並於明治29年(1986)6月於此成立「台灣總督府宜蘭支廳附屬診療所」。後因病室不足,於明治30年(1986)12月新築木造一層之建築,並改名為「宜蘭病院」。主要空間含內、外科醫室、診察所、藥局事務所、病室等。然而因入院者日眾,事務日繁,故呈請總督府准予新築,於大正8年(1919)重建竣工為二層之「宜蘭醫院」。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台灣總督府宜蘭支廳附屬診療所-1

基本資料

位置:新民路152號
建築時間:大正8年(1919)
現況:已改建為宜蘭醫院
類別:醫療衛生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商工銀行宜蘭支店-2

歷史沿革

台灣商工銀行創設於明治43年(1910)8月12日,原為以開發台灣中南部產業為目的,負責一般工商金融之存放款業務而設之民營銀行,與台灣銀行具「中央銀行」角色定位不同。其本店原設於南部之阿猴街(今屏東市),之後鑑於台北逐漸成為政治與經濟中心,遂於明治45年(1912)7月22日將總行遷至台北,而將阿猴總行改為支店。隨著業務擴展又陸續增設分支或合併其他銀行,總計其支店或派出所之設置在明治時期有6間、大正時期有15間、昭和時期有31間,數量多且深入各地,在日治時期之私營銀行中較成功者。光復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並更名數次,民國56年(1967)5月1日改名「第一商業銀行」。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商工銀行宜蘭支店-1

基本資料

位置:中山路77號
建築時間:大正10年(1921)
土地使用分區:宜蘭市都市計畫商業區
現況:台灣商工銀行宜蘭支店設立於大正4年(1915)5月1日,但現址建築為建於大正10年(1921)之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光復後曾改建營業廳、入口及加設入口遮雨棚。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殖產局米谷檢查所宜蘭出張所-2

歷史沿革

宜蘭米穀檢查之歷史源於明治37年(1904)發布之廳令第七號《米穀檢查規則》,並於明治38年(1905)1月10日起,出廳直營出產米檢查,目的為改善米之生產品質,並真對運出廳外之米,檢查其米質、形狀、色澤、調製之良否,而蓋以一、二、三等及不合格之驗印。檢查結果精良者始准移出,以此方法控制宜蘭運出米之品質以確保米價。

明治42年(1919)檢查工作轉由民間「宜蘭米同業組合」執行。大正4年(1915)檢查工作擴及稻穀檢查、生產米檢查及米穀運送船檢查等三項。大正15年(1926)4月米穀檢查工作改由總督府殖產局直轄,因此成立米谷檢查所宜蘭出張所,所址位於宜蘭街壯一宜蘭驛前現址,戰後該址改為省糧食局宜蘭分處。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殖產局米谷檢查所宜蘭出張所-1

基本資料

位置:光復路13號
建築年代:設立於大正15年(1926年)4月
土地使用分區:宜蘭市都市計畫商業區
現況:外觀保存良好,但內部因曾改修作為商業空間,因此原來之室內柱與隔間牆均遭截鋁或拆毀。
類別:經濟設施

資料來源:宜蘭市志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文昌宮-6

文昌宮地理位置之興衰

 中山里是宜蘭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以前陸運不發達,各地運來的貨物沿宜蘭河,經「閹空頭」(今慶和橋附近)進入宜蘭城,就以文昌路(昔日稱西門街,或叫三結仔街)為集貨場(註12),東邊與昭應宮前的戲臺、市場相連,向西的文昌路底,則是連接梅洲、新城的西門橋(後曾改稱中山橋)。從前整個文昌路附近是宜蘭最熱鬧、最富有的地方。

文昌宮前大片的空地,是附近重要的集貨市場,各式各樣的貨色均有,民國42年建成數行長條形的攤位,但廟前仍維持空地的形態。後來由於鐵路、公路陸續發展,交通運輸形式從水路逐漸改變,文昌路的地理位置也不再如以前那麼重要。人潮不再聚集,文昌宮前貨物集散地的地位遂整個沒落下來,只剩零零星星幾戶攤商,長條形的攤位也逐漸衰頹。今日在市場天棚式建築東側,仍存有40年代長條形店屋的狀態。

民國60年代,渡小月與其他攤商合資在西門市場,西安街與文昌路交接處,向公所承租土地搭建了簡單的小吃部,市公所亦在民國71年興建完成現在所見開放式棚架的市場建築,並將原本媽祖廟前的流動攤販強制遷移至此。當時還曾發生攤販不願進駐,而由警察強制執行的新聞(註13)。民國77年(1988),西門橋不由文昌路,改由茂松路上橋後,文昌路更失去了再發展的契機,西門市場的生意更是逐漸沒落,目前僅存米粉羹與道壇還在此經營,旁邊的餐廳則轉手多人經營。

文昌宮周邊交通變遷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提供)




















資料來源: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32&k=134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文昌宮-5

國民政府時期文昌宮的再興與轉變


光復之後,此區的空房舍,由政府開放讓人民自由登記佔用,當時有地方上稱蔡老瓜者將原本仰山書院的房舍整間佔有,再分租給其他人住。由於政府缺乏積極管理,仰山書院的房舍、原本仰山書院的院落、日式宿舍群以及周邊既有的空地,均陸續被當地居民,以及後來移入之外省老兵佔據,搭建簡易的樓房而佔滿。

基於地方對北管樂曲的喜好,總蘭社的子弟經常在文昌宮前廟埕的空間聚會練習,所以武廟的空間使用率很高,香火鼎盛;相對的,文昌帝君則少人祭祀,香火冷清。
 4、50年代起,有撤退來台的老兵,佔居在文廟內,除了使用神像後方的貯藏室,也直接在廟殿之內搭建廂房。當時,共有三名老兵居住在文廟,並扮演起廟公的角色 。由於老兵的經營,加上民眾對教育的重視,文廟逐漸興旺起來,反而是武廟,因為北管樂的沒落,而漸漸冷清起來。

民國70多年,老兵過世之後,由地方組成的祈安會(媽祖會)接管文昌宮的經營與管理,經過一些地方的角力,才逐漸由現在的文昌廟管理委員會完全接手。

文昌宮前庭的照壁因為道路拓寬而被拆除,在原內埕的地方新建一米多高的牆垣。67年時,加建牌樓,並陸續填高廟埕,新建新的香爐,增建現在的天棚、文殿武殿前方兩側的鐵皮屋與廁所。廟裡的銅馬是在光復初年由附近居民從員山公園移來,麒麟則是近年新建的。

資料來源: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32&k=134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文昌宮-4

 1918(民國七年),宜蘭女子公學校從宜蘭公學校分出,移至文昌宮與仰山書院上課,開學典禮就在文昌宮內舉辦,當時設有5個班,學生251人,直到1923年 (民國12年),宜蘭女子公學校的新校舍(現在的宜蘭國小)建築完成,才將學生移出(註11)。之後的年代裡,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的空間,回復為單純的地方信仰中心,但由於原有書院管理機制被破壞,整體環境逐漸沒落。


註11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2,宜蘭縣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續篇,宜蘭縣政府,p25
註12  呂美玉、林英賢、林政芳著,宜蘭市志地理篇。


資料來源: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32&k=134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文昌宮-3


台灣的書院教育與官學制度,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公學校與新式教育的競爭,以及官方的禁絕與抑制,遂逐漸沒落。在日據初期,總督府常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書院,轉做其他用途使用,如將書院建築轉做軍事囤駐所或政府機關辦公地點、官吏宿舍等,或隨日語教育的推廣,充當日式教育的教學場所(註4)。

仰山書院的建築,在日治初期,曾被移作警察署與警察官吏宿舍使用(註5),原本書院右側的廂房整個被拆毀(註6),改建為日式宿舍,現在還可見部分日式宿舍時期留下的房舍。在1905年(民國前七年),文昌宮被移作為公學校的教室,原設置在現在宜蘭市公所位置的宜蘭公學校,將孔子廟分教室遷移至文昌宮(註7),一年級的男女學生都遷移到此上課(註8)。祀奉文昌君及關聖帝君的兩個主殿與五夫子祠作為教室(註9),前方的廟埕則是小學生的運動場(註10),剩下的書院建築則教授漢學。

1918(民國七年),宜蘭女子公學校從宜蘭公學校分出,移至文昌宮與仰山書院上課,開學典禮就在文昌宮內舉辦,當時設有5個班,學生251人,直到1923年 (民國12年),宜蘭女子公學校的新校舍(現在的宜蘭國小)建築完成,才將學生移出(註11)。之後的年代裡,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的空間,回復為單純的地方信仰中心,但由於原有書院管理機制被破壞,整體環境逐漸沒落。


註4  鄭梅淑碩士論文,1988,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
註5  郭嘉雄,<清代台灣書院沿革初稿>,《台灣文獻》,第三十八卷,第二期,1987年。
註6  20070315許文漢訪談。

註7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2,宜蘭縣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續篇,宜蘭縣政府,p19
註8  林正芳,宜蘭市志,宜蘭市公所,p106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8-07-21,教場遷移。
註9  林正芳《宜蘭市志大事記 上》2003 頁:106

資料來源: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32&k=134

日據時代將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移做公學校分教室的平面配置圖 

1914年的文昌宮與仰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