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時期文昌宮的再興與轉變
光復之後,此區的空房舍,由政府開放讓人民自由登記佔用,當時有地方上稱蔡老瓜者將原本仰山書院的房舍整間佔有,再分租給其他人住。由於政府缺乏積極管理,仰山書院的房舍、原本仰山書院的院落、日式宿舍群以及周邊既有的空地,均陸續被當地居民,以及後來移入之外省老兵佔據,搭建簡易的樓房而佔滿。
基於地方對北管樂曲的喜好,總蘭社的子弟經常在文昌宮前廟埕的空間聚會練習,所以武廟的空間使用率很高,香火鼎盛;相對的,文昌帝君則少人祭祀,香火冷清。
4、50年代起,有撤退來台的老兵,佔居在文廟內,除了使用神像後方的貯藏室,也直接在廟殿之內搭建廂房。當時,共有三名老兵居住在文廟,並扮演起廟公的角色 。由於老兵的經營,加上民眾對教育的重視,文廟逐漸興旺起來,反而是武廟,因為北管樂的沒落,而漸漸冷清起來。
民國70多年,老兵過世之後,由地方組成的祈安會(媽祖會)接管文昌宮的經營與管理,經過一些地方的角力,才逐漸由現在的文昌廟管理委員會完全接手。
文昌宮前庭的照壁因為道路拓寬而被拆除,在原內埕的地方新建一米多高的牆垣。67年時,加建牌樓,並陸續填高廟埕,新建新的香爐,增建現在的天棚、文殿武殿前方兩側的鐵皮屋與廁所。廟裡的銅馬是在光復初年由附近居民從員山公園移來,麒麟則是近年新建的。
資料來源: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32&k=134